年代文女配的极品闺蜜_年代文女配的极品闺蜜 第13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年代文女配的极品闺蜜 第139节 (第4/8页)

习班里碰上未来的大作家大诗人——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很多八()九十年代出名的作家诗人,这会儿正在上大学,在人家还没出名的时候,打好关系,招人家约稿也方便不少,利于将来发展,扩充人脉资源。

    秦瑶知道这会儿的写作者跟以后的作者不太一样,可能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动荡,很多作家诗人都有情怀不要馒头,所写的作品是为了自己,也不期望出版,而是希望寄给朋友看,跟朋友交流,因此很多作家之间信件来往密切,写书目的简单,不靠这个赚钱。

    想到这一点,秦瑶不禁为自己感到汗颜,在以后那个高度效率化的社会,一切都是为了往上爬,注重效率不浪费,精神却被压抑到极点……哪怕人们为了权衡利弊,也会做利益化和效率化的选择。

    就像她,参加这种文学讲习班,就是为了好处,为了扩充人脉,至于交什么志同道合的朋友,那还是算了吧。

    文人相轻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是人难免会嫉妒,会互相攀比,而写文章又跟数学不一样,数学是恒定的答案,文章是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量化的判定标准,也分不出什么高下。

    哪怕在世人眼中,判定谁谁谁作品更好,文学圈子里却不尽然,作者本来的喜好更是大不相同,互相之间不服气的多不胜数。

    另外,文学成就高的,受众一般都很少,受民众追捧的,往往是通俗类书籍,就像是哪怕鲁迅名声再显赫,但在民国时期,最受民众追捧的,销量最高的还是鸳鸯蝴蝶派的书。

    文学成就高的,不一定能赚钱,这类人也没打算靠写书赚钱,纯粹是为了兴趣,因此,八十年代很多人不是为了钱写作,而更多是为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