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96 (第2/4页)
的文章。 他们毫不遮掩地向着华夏联军的三方势力发问—— “明明华夏离彻底驱逐鬼子就只差最后那临门一脚了,究竟是为什么,华夏联军要在这个时候选择了和谈?!这究竟是国民政府一方的决定,还是华夏联军三方的共同?!” 这些人对鬼子的仇恨,或者半点也不比锦颐少。甚至于,他们根本就不明白华夏联军在东北面临的困境是什么。所以,他们可以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想法,甚至都不必像锦颐一样经历着苦痛的纠结。 至于人们当中更为流传着的另一种言论,则多多少少有一种“息事宁人”的味道了—— 他们说,“我们已经受够了战争,受够了战争中的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如果和平可以给我们带来安宁,我们为什么还要纠缠着过去不放呢?为什么不能让自己重新进入一段美好的生活呢?难道你们还想继续经历着无止歇的战争,过着明天都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的日子吗?!” 生活的磨难,不仅仅是能够激励人继续前行,同样也可以磨平所有人曾经锐利的棱角。 有些人被伤害了,就想着总有一天,他会把这笔账统统算回来的。而更多数的普通人,在被伤害以后,却只会另外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就此安逸下来,全当过去什么也没发生过。 有些悲哀,却又无可指摘。 当然了,事实上,人们的讨论,终究只能是人们自己的讨论。不管百姓们的心里是怎么样的风起云涌,或赞成、或不赞成,最终,锦颐他们都是要按约定去和日本和谈的。 那是四零年的十月份末了。 锦颐领着王凡,马启鸿领着刚刚被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