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53章 (第4/4页)
及北地籍籍无名之徒”,对于蒙古问题,江南世家也倾向于仿宋辽之例“约为兄弟”,而非“以江南之财赋,控西北之戎马”,这令以军功立家的关中勋贵抗拒不已,太宗曾经试图通过通婚联姻等方式缓和南北矛盾,但尽管民间的隔阂开始消融,统治阶层的对立却日益尖锐。 泰康一朝的文武之争以《泰康偃武诏》的颁布暂且休止,表面上,江南党似乎取得了胜利,但关中勋贵并没有失去希望,双方的对立在泰康末年表现为太宗皇帝的继承问题:太宗内宠颇多,但子嗣多幼年夭亡,所活唯有第七子衡,且亦自幼多病,而他的侄儿景王“少慧极,好笑语,有文武才,其仪容殊盛,亦为一时之冠”,在文武/南北矛盾不可调和且储君之位悬而未决的情况下,帝国内部自然而然分成了两派,关中党以景王为首,希望景王登基后打压江南党恢复太/祖时期的重武国策,江南党则以太宗皇帝的继后陆氏为首,希望由幼主继位,太后垂帘听政。 在“王党”和“后党”的争斗中,王党本处于劣势,转机在于泰康二十八年鞑靼宝图汗撕毁盟约自云中南下,入长城、过河西,虽因兵马疲弊只劫掠而去,但仍令京师群情激愤,以为奇耻大辱,在朝廷还为是战是和争论不休时,景王于九月二十一呈上后来名留青史的《谏出雁门疏》,自请率兵出关,次年大破鞑靼,斩宝图汗,一时名望无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