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1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17节 (第4/12页)

杜中宵上前行礼,拱手道:“在下杜中宵,敢问来的是梅知县?”

    梅尧臣点了点头,上下打一番量杜中宵,才道:“不错。前些日子我见了你写的一篇秋赋,颇有古意,数位好友都是赞叹不已。我要到许州城去,路过这里,便来拜访。——年前在京城赶考,我与你父亲杜循曾有一面之缘。当时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饮过一场酒,却不想事后他却多经磨难。”

    梅尧臣是因叔父梅询恩荫出仕,一直做底层小官。没有进士出身,在官场上便没有前途,梅尧臣多次参加科举,却次次落第。年前大比,再次没过省试,与一起落榜的杜循有一面之缘。不过那个时候都是落第进士找人喝酒发泄,并无深交,若不是有杜中宵,两人一生都不会再有交集。

    进士考试不是纯考文采,赋论策都有考对时政和经典的理解作用,如果节奏对不上,怎么考也不会中的。梅尧臣便是个例子,他少年成名,此时已是天下知名的诗人,在文坛颇有名气。叔父是此时的时文大家,又是高官,跟着梅询长大的梅尧臣,怎么看也是天生的进士苗子。可事情就是如此诡异,成年后梅尧臣每次科举都没有落下,却别说高中,好几次还省试落第。

    梅尧臣前些年曾经在洛阳为官,与欧阳修等人交好,偶然见到杜中宵抄的《秋声赋》,几人都欣赏不已,还曾经写信探讨。这本来就是欧阳修晚年的作品,自然对这些人的口味,对杜中宵甚是推崇。

    没见之前,梅尧臣想象中的杜中宵,应是个翩翩儒生。今日见了,却只是个平常少年,不由有些失望。转念一想,人不可貌相,能写出那种文章的,必然是文辞精妙之人。

    杜中宵对梅尧臣的来访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该怎么应酬。不过他本是官员,叔父又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