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76节 (第4/12页)
事,便好像又漏了什么。 几杯酒下肚,贺员外有些醉熏熏的,举杯对苏颂道:“知县,小的是本县质库的行头。若是官人有什么吩咐,尽管吩咐,不管是钱是物,定然尽力!” 苏颂举杯一饮而尽,看着贺员外,并没有说话。从刚才大家讲的,他当然知道意思。永城有公社支撑开支,并不需要向这些商户科配,每一个人才说这种好话。 看着贺员外摇摇晃晃地坐下,其余几个员外纷纷向苏颂敬酒,杜中宵暗暗摇了摇头。自己任知县的时候,很少跟这些人往来,还真没有看过他们这一面。 转头看窗外,码头那里船只聚集,数不清的人力从船上卸货,便如搬家的蚂蚁一般。这一带的人也很多,熙熙攘攘,比县城里面还要繁华。然而,这里的人却没有城里人的那种悠闲神色,要么是焦急的生意人,要么是辛苦劳作的人力。心中突然有一种明悟,自己永城两年多,自以为做了许多事,给地方带来许多好处。实际上呢?好处确实是有,但大多被这酒席上的人分了,下面最底层的人,却未必得到了多少好处。他们依然辛苦劳作,依然食不裹腹,依然是身无余财。这里跟营田务不同,营田务的人是真的从一无所有的贫民,变成了小康之家,营田务之外又有多少人家如此呢? 第131章 不同的声音 杜中宵和苏颂站在河边的大柳树下,看着河里船上忙忙碌碌的人们,都没有说话。 过了很久,杜中宵才道:“永城之兴,全靠这条汴河。有这一条水道,买什么都方便,出产的货物也卖得出去。也是因为这条水道,一旦兴盛起来,便就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永城县这里,远不如营田务的民风淳朴。说起来,我从营田务离开,父老相送,甚是不舍。而在永城县这里,从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