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18节 (第1/13页)
杜中宵出去,梅尧臣对范镇道:“这位杜小官人,说话为人极是谦逊,不过写得一手好文章。前些日子一篇秋赋,让不少文坛好友赞叹,景仁看过没有?” 范镇道:“自是看过的。有些古风,写得又极是老气,全不似个少年人。” 多年在馆阁读书,范镇与老一辈的文人极为熟悉,精于时文,对于欧阳修等少壮派文人提倡的古文不以为然。这是流派的差别,欧阳修、梅尧臣这些人喜欢的,他偏偏不喜欢。 梅尧臣叹了口气:“说起文章老气,我读的时候也感觉如此。如果不是真见了这人,我一直以为是个几十岁的落拓书生所写。饱经世事,还要有豁达气度,说不定还熟读佛经。只是年前在京城,我见过他的父亲杜循,当时一起省试落第,两人买醉。我与杜循交谈过,知道此人是断然写不出此种文章的,不然还以为是由他阿爹捉刀,为儿子搏文名呢。” 范镇连连点头:“那文与他不足二十岁的年龄不符,不知当时经过了何事。圣俞,我们读书人,都知道的,有时作文如有神助,说不清楚。时候过了,自己也作不出一样的文来。这位杜小官人作的秋赋便就是如此,文章老气,文法圆熟,全不似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书生。在我看来,作这种文,对他自己全无好处。若是被人夸奖得多了,沉迷于此,只怕就断了日后上进之路。” 对范镇的话,梅尧臣不以为然。他自己遣词造句,便就求古求奇,喜欢的就是这种文章。奈何时代特点,梅尧臣的这种文风太过怪异,多次科举落第便就是明证。反而范镇代表了时代脉搏,按最初定的名次他就是本届状元。至于后世的影响,那又是另一回事。《秋声赋》的原作者欧阳修也是一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