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_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2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21节 (第5/7页)

时期已经有了对粮食亩产量较为科学的统计。根据记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统计的山东风调雨顺没有战乱那一年,冬小麦亩产量一百五十斤左右,玉米亩产量一百八十斤左右,红薯亩产量一千四百斤左右。

    土豆产量也是约一千斤左右,实际上达不到这么多。现代土豆良种“超白”、“中薯4号”、“中薯10号”等的亩产量也就一千多公斤。且古代土豆不会种植在良田上,亩产大约就是五百斤左右。

    这样看来,红薯和土豆的产量仍旧很高。但稍稍有点农业常识的人就该知道,红薯和土豆这类作物因为是无性繁殖,非常容易积累病毒,导致产量退化,甚至直接绝收,种植时需要经过脱毒处理。而这些都是现代科技的功劳。

    爱尔兰饥荒就是因为土豆退化和病害造成。

    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再加上饮食习惯的不同,在1914年至1918年的统计数据中,红薯、土豆、玉米种植面积只有百分之九,中国古代并没有大规模种植过红薯和土豆。

    清朝人口暴增的原因很简单。

    清朝入关时多次大屠杀让富庶之地十室九空,变向“缓解”土地兼并;摊丁入亩之后,新的户口统计,统计到了大量隐户;清中期的实际控制面积包括了东北、西北、草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等地,百姓对这些地方进行开垦,耕地达到了前朝的两倍;因为人口压力,劳动人民绞尽脑汁进行套种,提高产量,甚至弄出了两载十三收这样的绝活……

    红薯、土豆、玉米当然也有功劳。更多的主粮作物丰富了农民的选择。农民能在灾荒年间补种更多种类的作物,还能利用贫瘠的土地。套种增收技术也能将低产作物换成这三种高产作物。

    但将清代劳动人民用苦难、聪明、勤劳铸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