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2章:拜访孟子 (第2/5页)
盎还是出面劝退了这些儒家弟子,但他却觉得,有必要亲自拜会孟子,听听后者的想法,或者将后者解释一下,毕竟孟子在中原各国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名声——简单地说,孟子的一句话,或就可称为齐、魏、楚等国讨伐宋国的“名义”。所以,与孟子处好关系是非常必要的。至于带上义弟蒙仲,那就是惠盎自己的私心了,或者说,是他作为兄长对弟弟的照拂。“阿兄,你是孟子的弟子么?”蒙仲好奇询问惠盎道,因为据他所知,这位义兄学的特别杂,道、名、儒、法、墨等学派皆有涉及,但从治理宋国的策略就能看出,惠盎其实是偏向儒家的“仁治”的,而“仁治”,恰恰就是孟子的主张。惠盎笑着摇了摇头。惠盎是惠子(惠施)的族人,宋国商丘人士,作为宋国人,他首先接触的即是《老子(道德经)》与《论语》,即道、儒两家的思想。后来,他那位在魏国担任国相的族叔惠施因为被张仪夺了相位,返回宋国,惠盎才因为这位族叔的关系,开始接触名家的思想。而待等惠盎用“仁”说服了宋王偃,受后者器重参与治理国家政务时,他又开始接触法家、墨家等学术思想,以补充自己在治国方面的不足。至于惠盎与孟子的关系,惠盎曾多次向孟子请教,但也仅仅只是请教——就好比他也一样向庄子请教过,并非是孟子的弟子,论其中原因,非常复杂,比如说那时作为宋国国相的他,已不适合拜入孟子的门下;比如宋王偃对儒家多多少少抱持成见,不允许惠盎那样做。聊了一阵后,惠盎便向蒙仲简单介绍了孟子的生平。孟子,姬姓孟氏,名轲,邹国(邾国)人,其祖上是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孙氏」,在鲁国公室与三桓长达百余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