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的团宠日常_第19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8节 (第1/7页)

    在潘季驯回来之前,朝廷对于治理黄河的主流意见是“留决口使两河并行”。

    朱翊钧只见过流经紫禁城内外的筒子河,没见过黄河是什么样子,更没见过你黄河决堤,自然也不理解留决口使两河并行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还得由张居正来向他解释。

    要弄清楚治河之道,首先就要明白,黄河为什么成为几千年来,华夏民族最大的忧患。

    黄河之水天上来,自西向东奔流不息,从黄土高原奔腾而下,卷走大量泥沙,流经中下游地区,河道开阔,地势平缓,泥沙大量淤积,水位不断升高,河床高出两岸地面。为了防止水害,人们在两岸筑起河堤,经年累月,不断增高,这条浑浊的大河就变成了一条悬河。

    中下游地区正是中原腹地,有着大量农田、城镇和村庄,人口密集。一旦发生水患,冲破河堤,涌入村庄,淹没田地,摧毁城镇,百姓死伤无数。而紧随洪灾而来的,还有疫病和饥荒。

    治理黄河就成为了历朝历代,诸位君主的必修课。

    而明朝以来,黄河再次发生重要改道,夺淮入海,下游更是洪灾不断。为了不影响漕运,朝廷治理水患都以疏浚运河为主,治标不治本,导致黄淮和淮海流域更是水患频发。

    而朱衡和朝中有过治水经验的大臣主张的办法是“留决口使两河并行”,简而言之,就是分流,开凿减河,分泄黄河水量,以减轻负担,保护沿途以下不再决堤。

    从明治朝至今,都是治理黄河水患的主要方法。

    这次不用张居正深入解释,朱翊钧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

    黄河总是在中下游形成水患的根本原因是泥沙淤积,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