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8节 (第3/7页)
以武力相威胁,蒙古骑兵多次南下犯边,烧杀掳掠,以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最为严重。 即使俺答汗已经逼近北京城,目的也依旧明确——与明朝通贡互市,派遣使者持书入城求贡。 慑于俺答汗的兵力威胁,明朝只得答应开放马市,但只限于大同、宣府两地,且贸易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严格的限制,这远不能满足蒙古方面的要求。 俺答汗遣使要求扩大贸易的范围,世宗想起被人家打到了皇城根儿下,就恨得咬牙切齿,非但拒绝所请,甚至关停了马市。 于是,明朝与蒙古的贸易再次中断,战争持续至 今,又是二十年。 俺答的求贡书多达十几封,被朝廷诛杀的求贡使者,也有数人。 就像朱翊钧所想那样,朝廷每年要花费几百万的粮饷开支,使得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蒙古人的目的也不是打仗,而是通贡互市,无论是汉民还是牧民,生活在边境百姓更是饱受战争的摧残,大概从中获利的人只有那个白莲教的头目赵全。 究竟是什么阻挡了明朝与蒙古战争走向和平,从交恶走向互市。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是仇恨。 从太祖高皇帝兴兵开始,与蒙古人的仇恨延续至今已有两百多年。 朱翊钧还记得,每次皇爷爷不得不写“夷”这个字的时候,都会刻意写小一些,高拱还曾因为这个字差点被罢官,可见其对蒙古人深恶痛绝。 如此深重的民族仇恨很难消弭,直至今日,朝中仍然有一大批顽固派,坚决反对与俺答通贡互市。他们认为,大明乃是泱泱大国,怎可放低身段,与蛮夷谈和。 当年的“土木堡之变”历历在目,前车之鉴不可重蹈覆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