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9节 (第2/7页)
提出的新政五事,有理有据,无可辩驳,就连他自己也反复提到“祖宗旧制”。 如果换一个人提,或者换个时间,不那么cao之过急,朱翊钧一定会好好批复他,并虚心接纳他的建议。 然而现在,他在这时候上这样一封奏疏,有什么目的人尽皆知。 朱翊钧偏不按他说的来,就要晾一晾他。 这封奏疏果然被朱翊钧扣了下来,高拱问起,他只说“不甚解”,要仔仔细细多读几遍才能答复。 高拱知道他是故意的,但今时不同往日,他不再是东宫太子,而是一国之君。 高拱只想紧握内阁首辅的权力,又不是要造反,自然不能跟他硬来。 于是,也只能由他拖着。 朱翊钧发现,他父皇当年的那句“不甚解”,还真挺好用。 国事有内阁,朱翊钧还要继续处理他父皇的丧葬事宜。 隆庆今年才三十六岁,正值壮年,没想过自己会英年早逝,也没有考虑给自己修陵寝。 朱翊钧听从张居正的建议,命礼部左侍郎王希烈带着钦天监前往天寿山为先帝选择陵地,选定了世宗永陵左侧的潭峪岭。 朱翊钧要亲自前往勘察,正值伏天,酷暑难耐,北京城今年格外炎热,已经连着快一个月没下过一滴雨。 因为隆庆驾崩,朱翊钧情绪低落,脸上的笑容消失了,话也少了许多。 大臣担心他的身体,怕他中暑,纷纷上疏劝他留在宫中,让大臣去便是。 张居正明白他的一片孝心,上疏道:“皇陵选址事关重大,陵地的风水又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