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89 (第4/4页)
时间推算,当今的晋侯,应当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晋景公”。知道这人,并不是因为楚子苓历史学得有多好,清楚这位春秋君主的功业伟绩,而是因一个极为简单的词:“病入膏肓”。对于医学生,尤其是学中医的人而言,这可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也能引申出无数讨论,而事件的主角,正是晋景公。 相传景公当年病重,身边大巫断言他无法尝到新麦,景公不信,专门从秦国请来了医缓为他治病,没想到医缓还没到,他竟梦到疾病变作两个小孩儿,声称为了躲避良医,藏在了“肓之上,膏之下”。等医缓到了晋国,果真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晋侯信以为然,谢过他之后,把人送了回去。后来六月麦下,用新麦煮了饭,晋侯颇为自得的招来大巫杀之,谁料还未用饭,突然腹胀想上厕所,结果“陷而卒”。 这故事,不但有“病入膏肓”这个词传世,亦有一国之君掉到粪坑里淹死的笑话,实在是久负盛名。但是对于学医之人而言,还是能从其中看出些东西的。 在古代中医里,心尖脂谓之“膏”,心下膈上谓之“肓”,所谓“病入膏肓”,就是疾病直达心脏,出现“胸痹”,也就是冠心病之类的病症。而“陷而卒”,更可能是心疾爆发,突然失去意识后溺毙,甚至直接死亡。 任何心疾,都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不论现在有没有“病入膏肓”,总应当有些外部表征。而她这个“大巫”,可不就是专治这个的? “晋侯信不信我,还要等入晋之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