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_第390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0章 (第2/3页)

理活动其实很好品,在面对问询时,“我”最开始想的是,“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这是一个难得为祥林嫂考虑的人。】

    【但这个人却经不住祥林嫂的进一步询问,在她接着追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时,“我”的反应却是“吞吞吐吐”“支梧”“胆怯”“匆匆的逃回”,“我”祥林嫂,但对她的困境无能为力。

    对民众提出的生死、灵魂等精神性、超越性的问题,“我”是缺乏关切与思考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在面对民众实质性问题时的窘迫与捉襟见肘。“我”的形象,照见了知识人灵魂深处的浅陋与荒芜。

    大家显然发现了一点,启蒙知识分子和民众之间是有距离的,被启蒙的民众其实是无助的。】

    北宋。

    欧阳修心里有些感触:“为学一途,兼善天下。吾辈学人当与民同乐,亦当与民同忧,民有困而难解,其与民终隔一层。”

    亭林。

    顾炎武若有所思:“我常道学问当经世致用,鲁迅书中之‘我’一见实事则仓皇无措,虽有救民之心,而经世致用却已成为空谈。”

    他没来由生出些许惊醒,自己所谈的经世致用,若无法解决百信实际问难,无法正真真正于时有补,那岂不是与那帮道学家之空谈心性沦为一途?!

    这么想着,顾炎武觉得后背顿生凉意。

    【这样的悖反在鲁迅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在《药》中,革命者夏瑜为民众牺牲,民众却并不理解他的行为,反而将她的血当作所谓救命的药;《阿q正传》中,阿q则认为革命只是抢了地主老爷的东西,自己做地主。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始终处在一个尴尬的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