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1章 (第2/3页)
“车同轨”是一个优秀的决策,因为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一件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的事情。然而当我真正去了解,才知道上课时老师们一掠而过的知识点里藏着很多我从未想过的事情。 我们现代的马路时是泊油路,再不济也是水泥路,这样的马路是非常耐磨损的,而古代不同,当时他们的的路都是泥土夯实的,他们的车轮子是用木料制成的,外面加上一层的铁箍箍紧的,这在史书上被称为“铁笼”。 而他们的车子在泥土或者土石板铺成的道路上行驶久了,就会在路上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轮痕迹,这也就是“辙”。 往后的马车车辆都是在这两道前人留下来的车辙中行走,这样行驶起来比较地方便和平稳、安全。 虽然说并非是没有这两条车辙就不能走,不能行驶,你非不顺着车辙走也行。 但是这样行驶起来会很慢,车子也很容易坏,甚至路上那么多条的车辙,你避开这些多条车辙,那么可供你选择的道路余地就不多了,甚至很有可能你会翻车。所以这是吃饱了没事干的人都不会做的事情。 战国时期,每个国家的车辙宽度都不相同,不要小看这简简单单的车辙,这其实是各国有意利用国家与国家之间车辙的参差来进行防御。 因为在那个时代,七国争雄,战车是军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装备武器,而“车辙”轨道也就成了一种自己国家的国防战略武器。 所以一开始各国在建造自己国家的战车时,就先将自己国家的车轮子保持一致,同时又区别于其他各国。 这样的话,自己本国形成了固定的车辙,便只方便自己国家的车辆行驶,防止其他国家的战车进入自己的国家境内。 而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立刻意识到在大秦疆域,原先六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