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徒儿总想弑师_第112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2章 (第2/3页)

海食指按着的地方, 就是若江的支流, 宣河。

    宣河旁边还有两条大河泾、渭,三条大河像鸡爪一样分划三块大地——益州、泾川、平阳。

    这就是整个三河流域, 陈渊海总辖地区。

    泾河清, 流速慢。渭河浊, 水流湍。唯有宣河, 最适合漕运。

    因此泾川景色宜人,多有富家公子豪游, 平阳交通险阻, 地域特色显著, 益州商贾云集, 乃整个中原经济最繁盛的贸易中心。

    益州多为平原, 以天齐十分之一的耕地, 提供全国五分之一的产粮。

    但正因其地势低畦,雨季之时,平阳高山流水汇入宣河多发洪灾。平阳旱季之时, 益州则因为位于平阳高山迎风坡,空气又湿又热, 多发蝗灾。

    益州,就像是四面环山的小蒸笼,热毒散不出去,火却越烧越盛,乌云不断往里面注水,高山流水汇聚在锅底,常年湿热致使其土壤肥沃,生物种类繁多,适应能力超强,但同时疫病种类也变多变杂。

    所以沈长清的计划,要分两步走。

    “你怎么看?”沈长清用笔在代表泾川的四方块上画了个圈,又打了个箭头,指向益州。

    陈渊海沉吟片刻,指着泾河,“通泾渭,中流速。”

    流速中和,则平阳山路难,水路不通,难以与外界沟通的问题就可以解决。

    陈渊海将食指从平阳划到益州,“迁百民,增人力。”

    益州大患,死者渝万,劳动力严重缺乏。

    相反,平阳落后,人丁却兴盛,平阳有限的资源供不起如此多的人口,那么就可以等泾渭可以通航之后,将一部分人迁移至益州。

    “可”,沈长清点点头,“补偿要到位,另外注意不要涸泽而渔,致使平阳徒生变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