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_第22章:名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章:名家 (第4/6页)

国有称霸的根基,如果让魏国缓过气来攻打秦国,到时候秦国的处境就会很艰难。

    秦惠君如梦初醒,便驱逐了公孙衍,启用张仪为卿。

    公孙衍因此深恨张仪,离开秦国后,便来到魏国,支持惠子「合纵抗秦」。

    值得一提的是,张仪也是魏人。ps:魏国真的是人才输出大国。

    秦惠君十四年,张仪拥戴前者正式称王,更改年号为秦惠王元年。

    秦惠王三年时,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被秦国派往魏国担任国相,希望魏国能成为中原第一个向秦国屈服的国家。

    正是在这段时期,惠子失去了相位,先赴楚国,随后回到宋国,而公孙衍则成为「合纵抗秦」的魏方第二代领袖人物。

    且在后来,公孙衍在齐、韩、燕、赵、楚五国的支持下,赶走张仪,成为魏国的国相,并继续「合纵抗秦」。

    这即是惠子、公孙衍、张仪三人之间的恩恩怨怨。

    而颇为有趣的是,在「合纵连横」期间,纵横家是这场博弈的主角,比如苏秦、张仪、公孙衍,而惠子,虽然他主张合纵抗秦,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位名家鼻祖。

    而这,也正是庄子对惠子很不满、觉得他“犹有未树”的地方——你惠施就应该老老实实去研究你的名学,混在诸国间的博弈中做什么?

    平心而论,惠子其实是一位学者,一位辩者,他在魏国执政期间,虽然对国家不能说没有裨益,但终归不如公孙衍、张仪等人那般耀眼。

    对于惠子的才学,庄子亦是认可的,甚至于还在《天下篇》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