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5节 (第3/6页)
状元。 这可不容易,在明朝,贫苦出身高中状元那叫光耀门楣,首辅的儿子但凡名次考得高一些,那些言官骂得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唯有杨慎,他爹杨廷和历事三朝。两朝首辅,而他这个状元,却是真才实学,人人服气,言官们屁都不敢放一个。人家的才学和著作摆在那里,十一岁能写出“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这样的句子,还能拟写拟作贾谊的《过秦论》。 世宗驾崩之后,杨廷和父子平反,朱翊钧读过一些他的著作,看到喜欢的,也偶尔写信与张懋修讨论。 张懋修心中有了目标,读书的苦自然也不觉得苦了。 他却咬了咬下唇,又偷偷看了朱翊钧一眼,仍是有话想说。 朱翊钧仰靠在马车里:“想说什么就说吧。” 张懋修又垂下眼眸,小声道:“我仍是觉得,那些孩子该去读书。” “是。”朱翊钧没有否定他的说法,却看向冯保,“大伴,你说说那些孩子为什么没去读书。” 冯保叹一口气:“读书需要去私塾,私塾读书需要向父子奉上束脩之礼。三公子也听到了,收成好的时候,才能勉强填饱肚子,收成不好,就得饿着,哪里有闲钱给孩子读书?” 张懋修说:“不读书,长大之后也只能种地,勉强填饱肚子。他们的孩子也只能种地,勉强填饱肚子。孩子的孩子也一样,子子孙孙都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可是,只要克服困难,努力读书,考上功名,做了官,将来他的子孙也能读书,考功名、做官。” 张懋修想了想:“就算不做官,识文断字,也总能做些别的糊口。” 朱翊钧赞同的点点头:“懋修说得对。不过,所有人都不想种地,去读书,想做官,那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