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本纪_第一六四章:粮长黄秀才(求订阅、推荐、收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六四章:粮长黄秀才(求订阅、推荐、收藏) (第2/4页)

    这样,官府省了下乡一户一户征收的人力,而农户也省了向官府运输的费用。这种模式,也是大明皇权不下乡的最直接体现。

    当然,“粮长”这个法子,也只在洪武年间起了点积极的作用。

    洪武年间,朱元璋把贪官污吏杀得胆寒。没人敢在他老人家在世时,明目张胆的贪污索贿。“粮长”制度就在那个高压严打的环境下,方能顺利的运行。

    朱元璋甚至还从粮长中选拔官吏,作为对尽心办事粮长的奖励。洪武年间,大明不乏从粮长中走出的高官,最高的甚至做到了礼部尚书。

    那个时期,“粮长”制度是的的确确的善政。

    洪武之后,大明的吏治一天比一天腐化,“粮长”善政也就变成了害人的恶政。

    小吏们往往会故意推荐家中薄有资产的白丁(没有功名的人)为粮长。这些人家族势力不够、心也不够黑,单靠他们一般很难把税征齐。再加上小吏在官府端故意吃拿卡要,这些粮长被坑的只能是倾家荡产的结果。

    到了正德朝以后,因为土地的大量兼并,自耕农纷纷逃亡,农户税源逐渐萎缩,官府却还在按照定额收取税负。

    在这种局面下,就连那些黑心的、吸食农户血rou的粮长都无法再支撑下去,粮长再也没人愿意承担了。粮长制度也就名存实亡了。

    到如今,除了故意害人,各处很难再听到粮长的称谓。

    “到底谁在害你?”徐光启盯着黄秀才的眼睛,一字一顿的问道。

    有秀才功名护体,粮长怎么也落不到黄秀才头上。徐光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