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47章 釜底抽薪 (第6/9页)
门下平章事这个头衔,最后更形成了加中书门下同平章事衔才为真宰相,不加这个衔的尚书省左右仆射都不能进入中枢参与决策。 到了宋朝后,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杀了胡惟庸后干脆下旨,明朝不得再设宰相。后来用内阁大学士来分担宰相之责。 可以说,不管是从秦汉时的宰相还是到了隋唐时的三省,以及宋时的中书门下,或者明的内阁,都其实是皇帝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一种努力。 中枢机构变来换去,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平衡。 明朝废除丞相,后来设了内阁,再到后来又让司礼监批红,形成了内外朝,都是缘于此。大汉立国不过三年,刘钧也是不断的调整,但目的也是一样,为了形成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使得臣下的权力相互制衡,同时也要相互合作。 到了现在,也算基本上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 这次倪元路投的反对票,让刘钧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这个格局有些不太稳定。继续留着倪元路,若是内阁再次提出考核法案,参议院很可能会再次否决,毕竟这涉及到了许多官员的利益。 如果内阁的议案被否两次,那么内阁辅就得提出辞职,或者皇帝免去参议长之职。两人中,总得走一个,毕竟两次否决,这内阁和参议院已经没有合作默契了。 这就如同在明朝时,内阁拟票,司礼监批红,皇帝若对内阁批红不满,直接改拟批示,那么内阁辅就得请辞,因为这代表着皇帝对内阁辅的不信任。皇帝都不信任了,那这内阁辅还怎么当? 因此,正常情况下,如果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