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_第754章 下海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54章 下海潮 (第3/9页)

成为党争工具,东林、三党三大派系相互倾轧,势如水火,直至明亡。

    晚明之时,内阁辅臣以尚书衔兼殿阁大学士,掌握票拟批答的权利以协理朝政,地位在六部之上。

    而内阁辅臣再掌管吏部兼领铨选,那就与前朝的宰相无异了。因此到了后来,明朝特别规定吏部尚书不入阁。

    但在明朝的京察制度里,虽然由不入阁的吏部尚书与左都御史联合主持京察,可最终还是要送到内阁票拟决定去留,尤其是当时不论是都察院还是六科,还是六部,其实都算是在内阁的领导下的,因此京察最终才会变成了党争工具。

    大汉现在要两年一考,包括京官考察和地方官员大计。刘钧可不希望最后这个官吏考核,成为了朝中官员相互结党攻击的工具。因此,这第一次的考核就极为重要。

    不把考核的职责交给某一部衙,而是每次考核从各部衙中抽调人员,组建一个专门独立的临时性考核组。

    考核的流程,则是官员先写述职报告,自陈政事得失。同时,调查组通过明方和暗察对官员的政绩、cao守等做调查,同时该官员任内的上司、同事、下属,也都需要写一份关于该官员的报告,还要调查他任内的帐目、以及私人的财产,按刘钧的意思,最后还要进行公示,公示他的任职得失、财产数量等等,公示期内,对所公示的内容有疑议的,可以检举。

    总的就是分为三步,自述,包括上下级以及共事同僚们的评述报告。调查,包括明访和暗查,查任职得失,往来帐目,私人财产。最后一步,就是公示,把调查的结果都公示出来,接受检举。接到检举后,必须给予调查,出示结果。

    这样的考核就非常严苛了,有问题的很难逃过。

    就算没有什么大的贪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